柴达木熠熠生辉 创新有色金属循环发展模式
2010年11月11日 14:44 10834次浏览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分类: 再生金属资讯
试验区地处青、甘、新、藏四省区交汇的中心地带,面积达25.6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35.6%。自柴达木被列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验区以来,青海省围绕“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永续发展”的主线,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主攻方向和重要途径。
作为全国面积最大又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循环经济试验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最大的优势是资源。柴达木已探明矿产86种,产地1050处,保有资源储量潜在价值达16.27万亿元,占青海省资源总价值的95%,占全国的13%。其中,钾、镁、锂、石棉、电石级石灰岩等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盐湖资源是柴达木最具特色的优势资源。近年来,柴达木依托资源聚集且组合好、类型全、品位高、产业关联度高等特点,积极探索一种专业集成、投资集中、资源集约、效益集聚的新型工业经济发展新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柴达木是在各方面基础还十分薄弱、工艺技术“瓶颈”制约尚未突破、多种条件还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进行的。直接从资源开发环节起步发展循环经济,面临诸多新的难题。面对千载难逢的机遇,青海广大干部群众开拓创新,采取多项措施,促进了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作为青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战场,5年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初见成效,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全面起步,在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品牌上迈出坚实一步。
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
试点起步时,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大力解放思想,以崭新的思路编制高起点的规划,力争做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排头兵、做构建和谐社会的排头兵,在“提升壮大特色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改善民生”4个方面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八百里翰海,认识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的高潮跌宕起伏,各种学习班、研讨会、专题讲座、考察活动等纷纷展开,发展理念在碰撞中统一、提升:
有项目就上、有回报就行的随意发展观念让位于科学编制规划、规范有序建设的理性发展理念;
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各自为政的利益观念逐步让位于打破地区界限、全州一盘棋的集约发展理念;
注重眼前、有商就招的急功近利观念被围绕延长产业链条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挑商、选商行为所替代;
破除了只有原矿才是资源的资源观,建立起废矿、废水、废气也是资源的新型循环资源观;
以工业循环的理念谋划农牧业发展,为产业链延伸、产品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合理布局产业。
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柴达木不断完善“依托交通干线,围绕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一区多园”的工作思路,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完成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并获国家批准。总体规划明确,依托柴达木盆地丰富的盐湖、油气、金属和煤炭资源,构建了以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核心的盐湖化工、油气化工、金属冶金、煤化工、特色生物和可再生能源六大循环经济主导产业发展体系。同时,他们还先后编制完成了《柴达木循环经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海西州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划》、《青海省海西州风电场规划》,以及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等26项重大规划、开发方案,制定出台《海西州异地办企业利润分成办法》。
通过充分研究论证和编制规划,试验区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产业链条更加系统完善,项目布局和地区分工更加科学合理,工作重点更加明确突出,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系统、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和实施措施,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规划体系,在整个盆地清晰地树立了产品之间、产业之间、地区之间大循环、大发展的理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