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投行缺席海外并购 国际化成突破口

2009年06月17日 10:3 297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作者:


  鲁伟认为,本土企业海外并购中很少选择本土券商做财务顾问主要在于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由于国内资本市场起步较晚,本土券商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经纪和承销保荐业务,国内的并购重组业务才刚刚开始红火,对海外的并购重组业务缺乏经验;第二,相对来讲,国内券商缺乏国际化的专业人才,对海外法律和市场环境缺乏足够了解;第三,国外的老牌投行深谙并购重组之道,具有较丰富的操作经验,因此国内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选择国外投行作为财务顾问就不足为奇。从体制上讲,目前本土券商参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障碍还有分业经营的局限。在大型的海外并购活动中,往往需要券商提供过桥贷款,在银行与券商分业经营的监管体制下,融资渠道的狭窄导致国内券商资本实力整体偏弱,若动用巨资参与海外并购显得力不从心。
  但是国内投行将可能是下一波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推手,本土券商充当本土企业海外并购的独立财务顾问的条件日趋成。鲁伟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随着国内企业资本实力的增强,中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的案例逐年增多,为本土券商参与国内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第二,世界并购历史表明,并购浪潮往往先于经济复苏而兴起,而各国货币政策接近零利率,资产和资源价格也为并购提供了绝佳的历史机遇。另外,金融危机带来的并购重组浪潮将会成为本土券商参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练兵场,随着操作案例的增多,市场声誉的提升,本土券商提供服务的性价比优势将会进一步凸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预计在下一轮并购重组浪潮中本土券商将会充当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幕后推手。
  香港子公司将是突破口
  本土投行正在逐步走向国际化,而国际化是本土券商充当海外并购推手的突破口。
  刘晓丹表示,中国企业大规模的海外并购冲动实际上对本土券商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如何能够进一步提供自身的国际化水平,实现与客户一起成长。许多券商设立境外子公司实际上便是国际化的尝试,但若想真正在境外并购中分得一杯羹,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中信国际是中信证券迈向海外的一个重要平台,海通(香港)的定位是全牌照的金融控股公司,中金公司已于2007年间对其旗下的四家海外子公司完成增资。除海通、中信和中金外,国泰君安、申银万国、国信、广发、招商、国元等券商也已先后在香港设立全资子公司。其中,国泰君安金融控股公司和申银万国香港集团在香港已经营超过10年,拿到了包括证券经纪、期货及期权经纪、投行业务、资产管理、财务信贷等所有牌照。
  鲁伟表示,这些券商选择与国外投行合资或独资的方式在香港设立子公司,其中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利用香港资本市场广阔的全球视野,积极学习海外投行的先进经验,利用既熟悉国内市场又熟悉海外市场的优势,在跨国并购重组和发行承销业务中占据一席之地,未来国内券商深度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突破口应该在此。

[1] [2]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