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业遭逆转 内外夹击走精细化之路
2009年06月17日 8:59 2684次浏览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分类: 相关新闻 作者: 骆毅
形势逆转
事实上,在金融危机之前,甲醇等煤化工行业已经经历了一轮迅猛的发展。
中国石油与化工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和2008年,甲醇产能增长速度分别高达76%和43%。其中2008年新增甲醇产能798万吨。截至2008年,我国甲醇生产装置200多套,总产能达1900万吨,而以煤为原料的甲醇就占到了68%。
甲醇的市场行情也一路走高。
“最疯狂的时刻,华东地区的甲醇报价超过了4700元/吨。”九禾股份市场研究经理李通说。他所在的九禾股份是四川化工控股集团旗下的企业,后者的另一成员企业泸天化(000912,股吧)是国内主要的甲醇厂商之一。
但这种蓬勃的态势并未能持续多久。2008年10月,随着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国内甲醇产量锐减。今年2月,国产甲醇达到了近期低点,首次低于当月进口量。而甲醇价格也随之一路狂泻,目前的报价稳定在1800—2000元/吨左右,不及去年最高峰时的一半。
“泸天化40万吨甲醇装置自今年1月中旬停车后至今尚未重启。”上述市场人士说。
中国煤化工厂商们所面临的,是来自海外低价产品的冲击。
李通表示,而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国产甲醇装置或停产或减负,辐射半径骤减。同时,由于欧美及亚洲其他国家的需求疲软,更多的国外甲醇厂家选择中国作为主要的现货市场。
兖矿煤化供销有限公司甲醇部副部长颛孙玉柱认为,从国内外甲醇的市场现状来看,国外甲醇厂家具有装置规模大、生产工艺先进、原料价格低的优势,而近期关税的进一步降低,东盟十国关税为零,新西兰关税降到3%,无疑将使国外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目前中国成为全球甲醇厂家逐鹿的战场,预计未来南美厂家会参与这场游戏。”李通说,“东南亚的甲醇装置仍有较大的对华出口空间。”
据李通介绍,由于具有成本优势,国外很多甲醇生产商正在加大对中国市场的供应。如中东地区超过一半的产量供应中国;日、韩等甲醇消费地开始将所购买中东船货转口至中国市场。
精细化之路
海外低价产品的大举“入侵"让国内甲醇贸易格局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李通认为,“目前中国甲醇进口呈现出厂家贸易化、贸易商金融化和进货港扩散化的特点。”
“一些甲醇下游厂家直接进口甲醇后,发现用这些甲醇生产下游产品还不如直接卖甲醇赚钱,就会将自用的产品销往市场。一些商家本身并不经营甲醇业务,但为了能从甲醇贸易中期现套利而大量进口。”李通解释说,“另外,随着华东进口远大于需求导致库存过多,更多的产品向沿海其他地方转移,尤其是山东、河北、辽宁和浙江等地,渐渐成为贸易商争夺的战场。”
但更重要的是,海外低价甲醇产品的厂商也给国内厂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从去年年底到现在,除了山东盛隆焦化10万吨的焦炉煤气制甲醇装置已停产之外,包括临沂红日、河南永煤集团濮阳龙宇等多家甲醇厂商也或多或少停产。其中,整个河南甲醇厂商的开工率也只有20%左右。”
据颛孙玉柱介绍,目前,中东地区甲醇到我国华东地区的成本价格约在1400-1600元/吨之间。而国内甲醇行业平均生产成本在1850元/吨。
颛孙玉柱因此认为,“目前只有两种煤化工厂商能够生存下去——一种是类似兖矿具有稳定上游煤炭资源优势的企业,另一种则是拥有下游深加工优势的企业。”
“煤化工基础产品已无竞争力,实施产品深加工走精细化工方向是必由之路。”颛孙玉柱说。
李通也认为,目前在建的大型煤制甲醇项目多集中在内蒙、宁夏、陕西、新疆等西北地区,距消费地非常远,物流成本高,运输压力大。而甲醇这种低价值大宗化工原料并不适宜高物流成本的远距离运输,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就地转化成高附加值的中间体或精细化工品,再运出去。
[1] [2]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