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强劲反弹背后:上市公司业绩待考
2010年09月26日 8:22 4105次浏览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分类: 华体会体育 作者: 张建
“过剩论”遭遇误判?
海关数据也显示,我国前7月的累计进口多晶硅达2.3万吨,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其中,6月份进口量高达3784吨,同比增幅高达208.1%。而7月的3682吨进口量也显示其目前仍维持高位。
"这表示多晶硅目前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市场的重心也转向海外市场。"前述官员进而说到。他指出,目前国内下游的电池生产厂商与上游多晶硅多厂商多以长期合同锁定,时间在2-3年以上,目前上涨的价格对大厂其实影响不大。即便没有锁定,下游大厂掌握的较强的议价能力也使其对多晶硅厂商具有一定的话语权。而海外多晶硅市场则会对国内光伏市场造成一定影响。
不过,下游光伏市场的迅速繁荣却让上游多晶硅“一单难求”局面在今年上半年成为不争的事实。随之而来,国内多晶硅2008年的产能过剩论也一时成为众矢之的。
据记者调查了解,始自下半年的多晶硅市场反弹的另一重要原因与其行业自身目前表现出来的供给低预期密切相关。相关研究报告分析认为,2008年多晶硅市场的暴跌使得早于此前疯狂扩张的项目规划产能几近难产,投产期大大延期,加之国家基于其产能过剩的政策限制,2009 年基本没有新的多晶硅项目上马,而目前陆陆续续投产的项目也大都始自市场火爆的2008年。
但这并不能代表国内多晶硅产能过剩的问题有所缓解。
而就在2009年,产能还未完全兑现的多晶硅行业却被官方提前认定为产能过剩行业。当年9月26日,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中明确指出多晶硅“产能已经过剩”。
彼时的认定理由大致有二:一是多晶硅产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作为光伏产业的主原料,其所带动光伏行业发展时间较短,缺乏整体战略规划,且产业政策不明晰、准入门槛较低,从而导致当时地区间、行业内盲目投资,无序发展现象较为突出。二是多晶硅产能扩张速度超过市场承载能力。“从当时全球市场的供需情况看,国内多晶硅厂商的有效供货能力将达10万吨,而预期全球有效需求却仅为6万吨,远远小于供应量,产能出现明显过剩。”
“与2009年相比,今年产能将集中兑现,而在目前市场需求仍不明确的情况下,是否能实现供需之间有效衔接还很难说。”前述多晶硅产业人士如此说道。
除此之外,国外多晶硅厂商产能释放市场也或对国内多晶硅产能兑现后的产量过剩造成一定压力。前述官员指出,“产量在下半年的集中爆发或使得未来多晶硅的价格战不可避免,而短时间内国内的多晶硅厂商却没有竞争优势。”
据他称,目前国内的多晶硅企业成本大多处于40-50美元的水平,即便是业内堪称成本最低的江苏中能也只有35美元,而国际大厂一般是30美元左右,存在一定差距。
饶有意味的是,海关数据也显示,我国前7月的累计进口多晶硅达2.3万吨,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其中,6月份进口量高达3784吨,同比增幅高达208.1%。而7月的3682吨进口量也显示其目前仍维持高位。
“这表示多晶硅目前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市场的重心也转向海外市场。”前述官员进而说道。他指出,目前国内下游的电池生产厂商与上游多晶硅厂商多以长期合同锁定,时间在2-3年以上,目前上涨的价格对大厂其实影响不大。即便没有锁定,下游大厂掌握的较强的议价能力也使其对多晶硅厂商具有一定的话语权。而海外多晶硅市场则会对国内光伏市场造成一定影响。
不言而喻,国内多晶硅厂商在遭遇太阳能光伏行业原材料与下游需求双头在外的窘况下将陷入被动。一旦国际大厂联合降价,国内的多晶硅市场将可能面临产能过剩的风险。而更为现实的是,即便不遭遇降价因素,因为国内市场过多的进口量,目前国内多晶硅生产也将产生过剩挤出。
据江苏省光伏协会副秘书长熊源泉称,2010 年国内太阳能电池产能预计为8GWp,由此估算的国内多晶硅料需求在6 万吨左右。而倘若如此,按全年约4万吨的进口量计算,其来自国内的需求则只余2万吨,将远低于目前国内预计的全年5万吨的实际产量。
不过,乐山某多晶硅企业负责人认为,短时间内前述过剩效应还很难显现。多晶硅下游中间环节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上游部分产量,而过剩问题可能会在未来一两年国内产能兑现后出现,但仍要依下游市场需求而定。
国金证券新能源行业分析师张帅预计,2010年全球多晶硅产量约为10.2万吨,需求为11.7万吨,供需总体平衡,稍有缺口;而2011年全球多晶硅需求量将达14.4万吨,而产量为15.2万吨,呈现供略大于求的局面,由此,多晶硅价格可能在2011年出现转折。
责任编辑:lee hq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