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行业政策利好初现 产业附加值不足

2010年09月20日 9:29 338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华体会体育


  政策破局 稀土不惜价
  产量虽高,稀土行业的中高端市场却始终不属于中国。
  2003~2008 年间,我国稀土产量增加了31%,供应了全球近95%的稀土精矿需求,与1998年相比,稀土出口量增长超过了10倍,但价格却降低了近50%。
  我国一直没建立类似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稀土行业组织,采取开放生产、开放供应的政策,最终导致稀土的定价权并不掌握在中国企业手里,并出现产能过剩问题,还存在日本企业大量收购广西、云南一带走私的稀有金属原料或半成品现象,所以急需国家出台政策控制无序产能的扩张,对落后的生产工艺、环保不达标的企业进行综合治理。
  今年商务部已下达的稀土产品出口配额为30258吨,比2009年骤减了19887吨,降幅达到40%。
  继国土资源部8月10日签署了《南方五省(区)15市稀土开发监管区域联合行动方案》后,也拟定在以轻稀土资源为主的北方地区执行一个类似的计划。而国务院在9月6日正式发布《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稀土被点名纳入重点行业兼并重组的名单。
  据媒体报道,稀土概念利好消息都已经是年初就知道的,市场现在反应实在有些滞后。其实早在2009年国家就发布了稀土行业调控政策,但当时并未引起业内重视。今年3月15日,国土资源部也曾下发通知,决定继续对稀土矿等实行开采总量控制管理。“看着确实好看,但事实上很难挣到钱,企业还是廉价奶牛的角色。”
  从另一方面看,我国稀土永磁体(钕铁硼)产量虽高,但主要集中在电声、磁选等中低端市场;而中高端市场如音圈马达(VCM)、核磁共振(MRI)、风机、车用电动机等领域主要为日本占领。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应用稀土实现附加值最高的国家,用于高新技术领域的稀土占到其消费总量的90%以上,而我国稀土主要是应用在传统领域,应用在高新技术领域还不到50%,特别是在稀土新材料领域,连江西这样的生产大省,也几乎没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从事稀土行业27年的江西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赖兆添认为,“仅仅是控制资源,并不能从根本上夺得话语权。”稀土的真正价值在于应用,而我国的稀土领头企业在这方面与日本、欧美还有巨大的差距。
  日信证券研究员汪华春认为:“从我国稀土行业产业链来看,上游稀土资源企业生产已经进入成熟期,下游高端产业链和核心技术依然在国外。”
  但也有企业,如包钢稀土凭借前端优势和成功模式开始了追赶,2008 年与澳大利亚公司签署协议,进行技术交流,并积极拓展下游四条产业链。
  张安文希望:“大型央企能利用其资金和政策上的优势进军稀土深加工领域,并有对硝酸铈铵以及各种有机酸稀土等单独设置相应的准入门槛,保护这种产品附加值比较高,但容量比较小的市场。”

[1] [2]

责任编辑:lz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