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锆业:15年累积而成的核级锆龙头

2010年08月27日 10:8 388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华体会体育

  东方锆业,一家1995年成立,2000年就开始筹备上市,2007年上市之初的募集资金投向是“年产2000吨高性能Al-Y复合氧化锆粉体项目”,2008年增发计划投向“1.5万吨的超微细硅酸锆生产项目”和“6000吨的高纯二氧化锆生产项目”,直到2010年6月份的增发,投资者才看到了董事长陈潮钿15年来梦想的雏形——募资新建年产1000吨核级海绵锆生产项目。
  一家民营企业,何以掌握核电堆芯材料的生产技术?行前,这是困扰记者最大的疑问。而陈潮钿作为这家民营企业的领袖,给的答案似乎只有“坚持”二字,这两个字也是核级的。

  市场:替代进口刚刚起步
  记者:锆离百姓,乃至投资者的距离都太远了,更别提核级锆了,公司要定向增发募资投建1000吨的核级锆市场究竟有多大?
  陈潮钿:核级锆制造的锆管是核电反应堆的堆芯材料,作为铀燃料的包鞘,是核电燃料的第一道屏障,一根锆管一般在反应堆里可以使用3年。目前国内的核电站所用的锆管几乎全部进口,就是因为中国做不出自己的核级锆材料。根据《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到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争取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核电容量应保持在1800万千瓦左右,这还是个保守的估计。核电应用面的扩大,从核安全角度就愈发凸显自主生产核级锆的重要性。
  国外,几乎各国的核电运营商都拥有自己的锆厂,美国、法国、俄罗斯还拥有自己的核级锆生产线。中国的核级锆替代进口才刚刚起步。
  记者:公司敢于迈向这样一个高技术领域,是不是与核电运营商存在怎样的合作?
  陈潮钿:目前来说没有。中国的两大核电运营商——中核、中广核未来势必将谋求对堆芯材料的自给,但目前国内锆材企业还没有这个产业化能力,东方锆业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同时,政府在这方面的支持也很大,去年10月,中广核集团与汕头市人民政府就共同加强核电开发和核电产业建设、加快风电等新能源开发签署了协议。


  技术:得益于15年的积累
  记者:作为核工业的核心材料,核级锆的技术门槛应该很高吧?
  陈潮钿:非常高。中国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生产核级锆,借鉴的是前苏联的技术,但是一直没能产业化。生产核级锆最难的一块是将工业锆中2%的铪分离出来,但这两种金属像是双胞胎一样,分离起来有着很高的难度。目前,国内火器级和工业级海绵锆产能不到2000吨,核级海绵锆的生产也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核工业的锆材绝大多数依赖进口。
  记者:这样一个举国经济体制下都没能完善的分离技术,东方锆业是怎么掌握的呢?
  陈潮钿:15年啊,15年专心做一件事,什么都做得出来。实际上,一开始成立这个公司的时候,我想做的就是核级锆,所以从发展之初,公司就比较注重这方面的积累。1995年成立,我们从1998年开始就和目前全球最大的核级锆生产企业——美国华昌公司有了业务往来。公司2007年上市的招股书中披露了,2005年,美国华昌公司还是我们第四大客户,到2007年一季度,向华昌公司销售氯氧化锆的收入已经占到公司营业收入的33.23%。实际上,东方锆业一直在为最专业的核级锆厂家提供原材料。
  记者:从提供原料到生产核级锆应该是一步很大的飞跃吧?
  陈潮钿:没错。我们虽然没有产业化的分离过铪,但15年来,我们一直在做氯氧化锆的分离,比如从锆中分离硅、铁、钠等金属元素,分离工艺是类似的。
  记者:15年才把锆铪分离的技术积累起来?
  陈潮钿:其实,我们早就可以做了,从小的实验室到生产线我们都试过,没问题,但一直没有把它产业化,最关键的问题是当时的市场还不成熟。前苏联的核电事故后,国际上的核电应用停滞了20年,缺乏市场的推动,国际上的锆铪分离技术实际上也出现了多年的停滞。现在国家对核电的支持,一下子把市场打开了。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