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冶:告别打新无风险时代 引导市场化定价

2010年08月27日 8:55 139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华体会体育

  8月27日消息  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对于A股市场的投资者来说,参与打新股基本是一件“稳赚不赔”的美事。不过,这一“不败神话”最终被2009年下半年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之后接二连三的新股破发潮所打破。
  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中国中冶。中国中冶是2009年下半年登陆资本市场的最为重量级的大盘股之一,于2009年9月21日正式挂牌在A股上市,发行价为5.42元。接着,9月24日中国中冶又登陆H股,发行价为6.35港元。
  因为是自2009年6月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之后第一家采取“A+H”的方式进行IPO融资的上市公司,所以中国中冶从初步询价到正式挂牌,被认为具有指标意义,备受市场各方关注。
  然而,让市场大跌眼镜的是,就在H股上市当天,中国中冶就以5.52港元的开盘价跌破了6.35港元的发行价。
  随后,2009年12月21日,中国中冶公告称,网下向询价对象配售的12.3亿股股票历经三个月的锁定期后,将于2009年12月23日起开始上市流通,中国中冶在网下申购时,共冻结了381家机构的5802亿元的资金,最后有363家机构按5.42元/股的价格获配105亿元。
  同样不料,2009年12月23日开盘,中国中冶再度在A股跌破5.42元的发行价,当日亦再未回到发行价,收盘于每股5.22元,跌幅为4.04%。
  中国中冶也因此成为继招商证券之后A股IPO重启破发第二股。不仅如此,此后,包括中国重工、中国化学和中国北车在内的中字头大盘股亦纷纷步其后尘,纷纷出现破发的窘况。
  对此,市场普遍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自新股发行制度进行改革以来,监管部门不再对发行价格实行窗口指导。新股发行价格没有了行政管制,但相应的市场约束力却很弱,从而使得机构投资者发行定价时报价偏高,没有充分考虑市场风险对于股价可能产生的影响。
  “在新股定价制度向市场化的转变过程中,打新无风险时代也过去了,人们需要从近十年来无风险的炒作新股狂潮中惊醒了。”国金证券财富管理中心资深分析师张兆伟此前如此直言不讳评论道。
  与此同时,不少市场分析人士亦指出,新股“破发”是市场化定价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一步,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新股定价机制的逐步完善,体现出市场化发行的成果。一旦在机构锁定的3个月禁售期内新股出现“破发”,无疑将会使询价机构充分认识到市场存在的巨大风险。询价机构将更加理性地分析待发行公司的资产质量,不再盲从于主承销商给出的定价区间,减少盲目攀比报价的现象,从而使新股能够真正合理定价。这是市场化定价必须要经历的一步。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