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晟有色借壳ST有色瓶颈难破
2009年06月11日 13:44 3598次浏览 来源: 证券时报 分类: 华体会体育
收购路漫漫
广晟有色现有的发展战略,侧重点为稀土产业。
上述梅州资深稀土冶炼人士邱雄说,“4张采矿权证的资源远远不够广晟有色的发展需求,仅广晟现有的稀土分离加工能力就已经超过5000吨,而广东4张采矿权证每年能够开采的量不超过1500吨,这是国土资源部下发的控制指标,其它地区有采矿权证的稀土资源也都以配额形式分配,按照现在全国7万吨稀土产量,20万吨稀土分离产能计算,有采矿权证的稀土资源根本不够用。”
他认为,广晟有色肯定还想继续抢占更多的资源。抢占方式包括两种:一是收购已经拥有采矿权证的稀土企业;二是申请新的采矿权证,但由于国家对稀土和钨矿资源开采进行限制,自1999年开始就暂停办理钨矿和稀土新的采矿权证,所以只有探矿权证还有空间。
广晟有色也特别提到过类似的政策风险,但表示暂停审批和颁发的是采矿权许可证,并未暂停对探矿权证的发放。
从现实情况来看,在暂停审批和颁发新的采矿权证时,拥有探矿权证就相当于拥有矿山未来的开采权,只要到时候缴纳相关的矿产资源使用价款。因此,很多企业采用上述方式抢占尚未开发的稀土和钨矿资源。
不过,应该引起投资者高度关注的是,按照国土资源部今年5月初公布的有关钨矿和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通知,国土资源部明确表示,2010年6月30日前,暂停受理钨矿和稀土矿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申请。
分析人士认为,这一政策的出台,意味着广晟有色希望通过申请探矿证抢占未开发资源的计划可能落空。
重组方案中,广晟有色表示,该公司正在申报的探矿证有近40个。目前尚不清楚上述40个探矿证有多少个获得了批准。
除此之外,据知情人士透露,因广东省稀土采矿权证有限,广晟有色也曾想收购赣州市的稀土资源,特别是赣州龙南县的重稀土资源。
但自2004年开始,江西赣州就开始对稀土开采进行整顿,在2007年把88张采矿权证全部纳入到国有控股企业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旗下,并且将重稀土之乡龙南县列为不对外合作地区。
广晟有色要想抢占赣州的稀土资源变得非常困难。广晟有色只好采取折中的办法,与赣州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赣州龙南建立龙南和利稀土冶炼公司,并新建和泰新材料公司,准备用五年时间投入12亿元建设荧光粉、节能灯及其它稀土发光材料项目。
赣州钨业协会秘书长邱万毅认为,相比稀土,在钨矿资源的扩张上,广晟有色相对会有更大的空间,因为钨矿资源不像稀土那样被地方政府集中。他指出,目前全国钨矿山国有和民营的差不多是一半对一半,赣州钨矿开采情况也类似,广晟有色收购钨矿资源的难题在于如何评估现有钨矿山的价值。
无远虑有近忧
钨矿也好,稀土也好,现状都不容乐观。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赣州和梅州的稀土、钨矿的开采和生产加工企业基本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出口需求严重下滑,产品价格低迷。谈起生产经营情况,生产企业管理者多是一声叹息,不愿多讲。
专业人士介绍,现在稀土氧化物价格每吨5万多元,钨精矿价格6万左右一吨,与开采成本相差无几,对小型矿山,已经没有开采的价值,大型矿山稍好些,规模效应使成本相对低些,但利润率也很低。
钨和稀土市场的低迷势必影响广晟有色在稀土和钨矿方面的进一步投资。
实际上,本报记者在龙南县和平远县了解到,广晟和利和广东富远都处于半停产状态,平远企华稀土公司则完全停产进行内部整合,广晟有色承诺的建设深加工项目基地也放缓了建设步伐,比如原本准备在平远县建设的2000吨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项目,当地政府已经将土地平整好,但项目迟迟未动工,还有新丰和梅州的稀土分离基地建设等情况也类似。
为了减缓市场环境恶化对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广晟集团曾在今年4月份宣布,将以不超过3亿元的资金收购ST有色六家控股子公司的稀土氧化物和钨精矿。
业内人士认为,广晟集团资金雄厚,这次收购对ST有色旗下六家控股子公司来说是极大的支持,否则光库存压力就会让这些企业停止运转。
ST有色的“近忧”在广晟集团的帮助下,暂时获得缓解。
ST有色前景如何?记者无法在采访中得到正面回答,但企业和政府人士都表达了一个类似的看法,作为战略资源,稀土和钨矿的价值一定会得到体现,但稀土和钨矿产业中隐藏的深层次矛盾决定了中国稀土和钨产品定价权很难真正得到落实,短期内也无法改变制约稀土和钨业发展的体制瓶颈,所以近几年时间里稀土和钨产品市场价格不会有太大起色。
不过,他们也认为,从每年出台的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通知中,应该看到国家对钨矿和稀土资源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提出的整治措施也越来越严格,如以更远的视野来看待稀缺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还是相当广阔。
[1] [2]
责任编辑:王慧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