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定:物价管制只能使通胀愈演愈烈
2008年05月09日 0:0 879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一向谨言慎行的巴菲特日前乐观宣称,美国次贷危机最危险的时刻已然过去。
然而,在5月8日上海“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入和我国经济的走向研讨会”上,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仍然表示,次贷危机引发美国经济经历2~3年的调整期是应该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表示,在次贷危机之下,美国经济增长放慢导致中国对于美国出口增长速度放慢,同时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又影响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因为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会放慢,也会影响中国的出口。
中国经济回落还有两年路要走
《21世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已经一年有余,对全球经济破坏力非常巨大,那么它还将持续多久?
谢国忠:实际上,危机爆发之后,美联储实施了拯救措施,这对于市场方面的影响很大,而各国股市也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弹。两个月前很悲观的人现在都变得很乐观,华尔街的CEO都说危机最坏的时候已经过了,巴非特也这么认为。
巴菲特说大银行的最坏时候已经过去,我觉得这个结论是比较容易得到的,因为美联储救了贝尔斯登之后,就意味着大银行都得救了,所以这个是指银行不会破产。
实际上,金融危机是金融机构破产引起的,那么央行不让大银行破产,是不是危机就没有了?
次贷危机应该是一场持久战,损失会慢慢地被披露,这是一个消化的过程,损失最终是不能掩盖的。
危机可能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是虚拟财富的破灭;第二,虚拟财富消失了以后,会影响公司跟家庭的行为;第三,经济恢复了以后,原来靠借钱创造虚拟财富的经济模式会改变。所以两三年以后,我们看看世界经济就会不一样。
我觉得美国经济调整两三年是应该的,因为这是一个很大的泡沫。当然美国经济的调整不会出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情况,因为当时是外债,外债必须马上还债,不还债人家就来收你们的东西了,而美国是自己借钱,他们通过印钞或降息,自己可以控制。
《21世纪》: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否基本释放?
谢国忠:中国是一个出口带动经济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一个核心就是出口。而出口所得通过一定渠道变成了投资,有公路、桥梁、电厂,然后再支持出口,这是循环的过程,其他东西都是锦上添花的。因此,如果出口不好,肯定影响经济发展,所以中国经济从高位回落也是刚刚开始,还有两年的路要走,从中国经济上来说,回落到7%-8%没有什么问题。
但如果未来美国人不借钱消费,我们的出口就减少了,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需要中国的经济结构做很大的改变。
余永定:我们假设美国经济增长减缓0.7%,那么中国经济增速就下降0.9个百分点,这是一个不利的方面。再加上第二个不利方面,即中国的货币紧缩,它也使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这就很难计算了,我不知道最后下降多少。我们预计,中国经济在2009年受到的影响更大,所以明年中国经济可能比今年要差,这是一个可能性。
次贷危机不会影响货币紧缩
《21世纪》:现在有观点认为,由于美国次贷危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会下降,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进行紧缩政策了,或者对紧缩政策进行调整。
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确实会使我们的经济降温,这一点上对我们会有影响,但不会根本影响我们的方向,在其他因素不变条件下,出口增长下降,是会减轻经济中的过度需求压力,但是出口增长速度下降,并不能代替货币紧缩政策。
原因在于,第一,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不一定意味着流动性的自动减少,流动性过多是通货膨胀的一个因素,虽然出口减少了,资本流入还多呢,通货膨胀依然存在,必须要采取紧缩政策;第二,是出口加工工业在中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过去出不去了就转内销,增加国内供给,但是转不了内销,就不能增加供给。在这种情况下,需求的压力还在;第三,通货膨胀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他有自身的生命力。所以出口下降并不能自然地改变这个过程,我们该怎么办还怎么办,虽然确确实实力度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的,但政策方向不应该改变。
货币紧缩政策包括:跨境资本管理,如果管理有效,那么保守地看就应该坚持;其次是汇率政策;随后是央行对冲政策和利率政策。
而对于抑制通货膨胀,最终要不要物价管制,我强烈认为,我们很多的物价管制措施是完全错误的,这种管制只能使通货膨胀愈演愈烈,而不能解决问题,所以这样一种物价管制是必须要取消的。比如猪肉价格,这个绝对不能限制。要想做到相对价格的调整,必须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要不然你涨我也涨,这样中国会出现恶性通胀,我要强调的是不能搞物价管制,想调整相对价格必须要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同时实行物价的开放政策。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