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冶干部职工情系汶川踊跃赈灾纪事
2008年05月22日 14:24 1219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情 系 汶 川
——韶冶干部职工踊跃赈灾纪事
〇陈彦隆 黄艳梅
公元2008年5月12日,中国乃至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在了汶川。
当里氏8.0级的地震从这里咆哮而起的时候,远在南国的韶冶人同样从内心感到了揪心的颤动!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在这个中国南方最大的铅锌生产基地,他们用行动向人们展示了一份来自企业的真情。
血脉真情一触即发
5月12日,当汶川大地震的消息传来,马冶车间职工李昭便开始了揪心的牵挂。家在四川的他,地震发生时爷爷、父亲及弟妹都身处灾区,但灾情发生后,电话却始终无法接通。直至16日凌晨,妹妹从四川打来电话告知家人都平安无恙时,他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然而,就是在连自己亲人都杳无音讯的情况下,当工厂发起赈灾捐款的号召时,并不宽裕的他却没有任何的犹豫。在他看来,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所有灾区的同胞已亲如血脉!
这决不是他一个人的感受,就在5月15日,当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韶冶广大干部职工就在工厂的号召下纷纷加入到捐款的行列中,当天,15万余元的捐款便汇集寄往了赈灾指定帐号!
一位负责接收和统计捐款的工作人员坦言:曾经多次组织过各类捐款,但这一次,大家热情最高、响应最快,让人始料不及!
但更让人始料不及的是,就在首次捐款结束的第二天,韶冶干部职工再一次掀起了赈灾捐款的热潮,而这一次,甚至比第一次来得更猛烈一些。
就在首次捐款结束的当天晚上,正在看电视的厂党委书记吴泽林思绪难平。随着各种媒体对灾情的深入报道,他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这次震灾远比人们想象的严重,而相比之下,韶冶干部职工所奉献的爱心却太过微薄。想到这里,他立即拔通了厂纪委书记、工会主席胡建生的电话,商量关于再次发起捐款的事宜,并迅速达成了共识。
第二天上午,受吴泽林书记的委托,胡建生主席召集厂属各单位党总支书记召开紧急会议,就再次号召干部职工为灾区捐款的事宜进行了布置。让胡建生主席深受感动的是,在这个会议上,大家竟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同一个心声:我们确实做得不够!不少干部职工强烈要求再次捐款!
就这样,说不清是组织的号召还是职工的自觉,韶冶再一次掀起了声势更大的爱心热潮——
在岗干部职工行动了、退休职工也行动了;
厂党委书记吴泽林带头捐款2000元,在外出差的厂长张伟健也打来电话,要求捐款2000元;
退休多年且居住在外地的厂老领导涂长法打来电话,要求捐款1000元;
一位员工在单位捐款后,又悄悄跑到邮局向灾区汇出了1500元;
3名退休员工不约而同各捐出1000元;仅退休职工捐款就达9万多元;
一位个体老板被热情高涨的韶冶人深深打动,主动加入韶冶的捐款队伍,捐献3000元;
到5月21日上午,韶冶干部职工捐款累计已经超过43万元,但厂工会仍不断接到要求捐款的电话!
……
当面额不一的钞票源源不断从基层汇集而来,一种浓浓的情谊在无声中得到了传递!
谁能否认,就是在这些或多或少的捐款中,包含着韶冶职工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血脉的牵挂、对于责任的理解、甚至是对于人性的叩问?!!值得骄傲的是,在这次关于中华民族情操和素质的大考面前,韶冶人的答案是那样的正确和统一。
大爱来兮皆澎湃
5月15日,当韶冶在干部职工中组织第一次赈灾捐款时,有一幅照片让人过目难忘:一位买菜回到生活小区的退休职工正在将一张100元的人民币投入捐款箱。那一瞬间,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透露着一份深情、一种坚毅、一些祝福。很快,这幅照片被《中国有色金属报》在网上刊登。
事实上,这远不足以概括韶冶人在赈灾义举中的思想和感情。从举世震惊的5·12大地震发生的第一天起,韶冶人就用自己的言语和行动感动着别人,也感动着自己——
“只要我们还有一碗饭,就要给灾区人民半碗”——这是韶冶退休女职工刘桂兰的一句话。这位多次在电视机前被灾情报道感动得热泪盈眶的老大姐,在自己积极参加捐款之余,还不辞辛苦、四处动员,号召身边的人共献爱心;
“一定要帮我到退休办捐款”——这是退休后移居外地的老干部陈文波电话中对他儿子的叮嘱;
在得知灾区医疗供血十分紧张时,职工纷纷来电,表示随时做好准备、挽袖待捐;
在听闻灾区孤儿可以认领后,不少职工向组织提出了收养孤儿的请求;
随着媒体对灾情的深入报道,一些职工忍不住通过邮局、银行、热线电话、短信平台再度解囊;
在工厂没有统一要求的情况下,熔炼车间下属的工段员工也再次自发地开始了捐款;
在外出差的职工甚至等不及回到工厂就迫不及待地参加了所在地的社会募捐;
……
这些纷繁的举措,如果还是用数字或者金额去描述的话,那么就未免显得黯然失色和索然无味,因为,在这些言辞和行动的背后,显然已经蕴涵了韶冶干部职工的真挚大爱、蕴涵了他们作为大型企业员工的气派和胸怀!
绵薄之中见真情
5月19日下午,记者拔通了采访对象曹烈荣的电话。
这是烧结车间一名普通的员工。因为经受了年初中国南方那场严重的冰雪灾害,他和他的家人时至今日仍在困难中拮据度日。然而,当工厂向汶川捐款的号召发出后,他毅然走进了捐款的行列。对于他的困难,车间领导和同事都十分了解,但劝说无效,只好让他捐款。为此,记者也想会会他。
但电话那头,曹烈荣只是这样说道:“钱我捐得很少,说不出口的,而且现在我也没时间,我正准备去市区献血,已经出发了,实在对不起。”——财力有限、但有热血!这就是韶冶一名普通员工的回答、一种让听者肃然起敬的回答。
无独有偶,厂特困户、碳化硅车间员工赵才顺的一番讲述也让记者心生感动。工厂号召职工进行捐款的时候,赵才顺并不在班组,但电话中他委托工友帮他垫付40元——尽管只是40元,但工友们知道这对于赵才顺而言并不容易。单位领导帮他向记者算了一笔帐:家庭收入满打满算平均每月也只有2300元左右,这笔钱要赡养两位80高龄的老人、供养三个孩子,日子全靠他和妻子精打细算,每天买菜连肉都不敢多买,捐了40元,又得“抠”上好几天。
但赵才顺却很欣然,他说:“我平时受组织和同事的关心帮助太多了,就算现在再困难,也比灾区的人好很多,我觉得很应该。”
还有电解车间的余前根,家在乳源的他同样是年初冰灾的遭遇者,但这次抗灾捐款,他毫不犹豫地捐了100元。他告诉记者:“当看着电视对四川大地震的报道,我的脑子里就想起年初我老家受灾时的一个个场景,确实是感同身受,所以我很愿意多捐一点。”
还有动力车间的毛志斌,近几年,为了给孩子治病,家庭经济已经比较困难,车间为他申请了困难补助,本不在捐款要求之列,但他仍然执意地捐出了200元。
……
对于他们,我们不难找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懂得感恩。因为感恩,所以付出;因为感恩,所以忘己。这些也许只了尽绵薄之力却心怀感恩之情的韶冶人,以善良的本质表达着真情,也用行动诠释了韶冶最基层员工的朴素和高尚!
尾 声
5月20日一早,厂工会工作部又迎来了一位捐款者,这位来自汽运车间的职工名叫李广东,他再一次捐出了260元。说起前来捐款的缘由,他告诉工作人员:他来自唐山。尽管当年唐山大地震时他还是襁褓中的婴儿,但在长辈们对于那段历史的描述中,他早已知道那是怎样的一种灾难。面对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汶川大地震,他愿意以一名一名来自唐山的公民的身份,再次向灾区人民献上自己的一片爱心!
真情不止、大爱无疆。面对大地的咆哮,面对同胞的劫难,韶冶广大干部职工的心始终与灾区同胞紧紧相连,他们以种种理由一次再次地表达着这种牵挂、这份真诚,连绵不止。尽管所有的付出也许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但毋庸置疑,在所有中华儿女的大义与温情之中,他们洗炼了自我、涤荡了灵魂!面对来自世界的尊重,韶冶人用行动获得了分享的权利!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