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战时财政浮出水面

2008年06月02日 8:37 84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结构性通胀治理目前显然要让路于数百万人的家园灾后重建。   

  “5·12”汶川大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工程或将赋予稳健财政政策更“积极”的色彩。5月28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通过政府投入、对口支援、社会捐集,多渠道筹集灾后的重建资金。建立对口支援的机制,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   

  “目前可以说是‘战时’的经济政策。我认为财政政策是灾后重建的核心,未来稳健财政政策在操作上会更加积极,结构上更优化。”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教授说。   

  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四川、重庆和甘肃等地14000多家工业企业的直接损失约为670亿元。业界初步评估经济损失在2000亿元左右,但是考虑到居民财产性损失,400多万间房屋被破坏,500多万人无家可归,损失可能更高。   

  学者陆磊表示,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在政策上,只有按照战时经济模式加大投资规模,才可能尽快保证公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面对灾后重建,在稳健之下,一系列财政政策措施正在出台。   

  国务院要求,中央财政今年先安排700亿元人民币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明后年继续做相应安排。同时,中央国家机关今年公用经费支出一律比预算减少5%,用于抗震救灾。   

  据统计,截至5月28日14时,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195.5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53.85亿元,地方财政投入41.72亿元。业界预测,财政投入加上捐赠,今年灾后重建资金投入已超过1000亿元,占2007年财政增收的比例接近10%。   

  “这表现了稳健财政政策在地震后的一种积极取向。在整个灾后重建中,财政政策实际是最基础的,在市场不能发挥作用的时候,财政政策会积极介入其中,包括人员救济、医疗、安置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财政部科研所刘尚希副所长说。   

  “我国财政收入今年可能又会增加1.5万亿元,完全有这个财力支持重建。”刘元春说。   

  今年以来外部需求持续回落,在通胀高企、从紧货币政策难以放松的情况下,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呼吁政府执行“紧货币、宽财政”的经济政策组合。   

  黄益平表示,在流动性过剩现象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必须适当紧缩,以防范通货膨胀发生和蔓延。但财政政策可以适当放松,理由是支持灾后重建、产业升级和应对经济下滑。   

  不过,当财政政策转向“积极”操作时,部分经济学家担心灾后重建会提振需求,增加流动性,再次加大通胀压力。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700亿元的财政支出有一个置换,就是中央国家机关支出削减5%,从置换的意义上来说,不是一个纯的货币量的增加。他建议,如果用发债的形式来给灾区赈灾救灾进行财政拨款的话,那就没有什么总需求增加了。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