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紧急形势分析
2008年06月12日 11:7 1420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消息面1:今日公布5月CPI数据
国家统计局网站: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7.7% 城市上涨7.3%
机构普遍乐观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方面,物价于去年5月开始显著上升,使得去年5月的CPI同比基数较高,当月的翘尾因素逐步下降;另一方面,从今年4月开始,我国农产品价格高位回落,其中5月环比下降3.2%左右,这也有助于缓解本轮以食品为主导的结构性物价上涨压力。对于震灾的影响,多数机构认为这可能影响局部物价,对全国的影响有限。
5月份CPI低于8%,未来几个月有可能会持续下行,到8、9月份CPI可能会回落到6%以下,另外市场普遍认为,高涨的PPI和回落的CPI将使中下游企业的利润率将受到负面影响,尤其是价格被管制的电力和石化行业的亏损将进一步扩大,这些因素很可能会向下游传导,加上灾区农副产品供给的减少将会增强社会公众对价格上涨的预期,未来生活资料价格将面对新的涨价因素。
CPI对市场影响
对于市场普遍关注的CPI,市场普遍预期在8%以下。而周三公布的食品类价格上涨为11.0%,环比较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鉴于食品类价格在CPI占有关键地位,食品类价格的环比下降,对市场或有积极正面影响,至少可以缓解大盘对于食品价格的心理压力。
深层分析看,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居民饮食结构发生变化,食品价格的单月回落,将有利于2008年全年的压力减轻;由于中国粮食供应总体比较充裕,而价格管制又限制了粮价的快速上涨,因此国内粮价的涨幅远远低于国外,对市场的影响也相对有限。欲了解CPI对市场的影响,可拨打证券之星免费电话400-670-5188咨询
长期来看:A股估值已处合理水平
中国管理层从07年起已适时推出有力的调控措施,宏观调控措施频频出台,因此通胀引发的各类问题还在可控范围内,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依然可观。目前国内宏观经济具有防范和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充足的外汇储备、财政收入与存款的持续增加、企业存款快速增长,储蓄存款继续上升,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依然较大,没有必要对未来大盘走势过分悲观。
从盘面观察,指数在周三盘中再次击穿3000点大关,短期内走势仍不明朗。但从长期看,由于中国经济形势相对稳定,没有必要对长期走势过分担忧。越南股市的经历还是提醒我们,进一步加强抵御通胀的能力,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防范通货膨胀恶化还将是管理层的必然选择。
短期内,大盘走势可能会经历波折,但如果将股指放到一个更长的周期内观察,当前A股的估值水平已经合理。在度过了暂时的困难后,未来中国股市潜力仍然会令世界瞩目。
消息面2:越南货币危机影响
越南货币危机是导致我们这次大盘出现急挫的重要因素,因此消息面的分析我们首先从券商报告对此危机的分析入手。
越南货币危机主要来源于食品物价上涨,贸易顺差和国际资本及“热钱”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中投研究所认为考虑到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积累的经验,并不能说越南已进入货币危机,但风险较大。央行这次大幅和突然性的上调准备金率,和这次的越南危机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一方面市场担心会引起连锁反应,另一方面大量热钱会由于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再次大量流入中国,最新外汇储备激增,这些钱短期内会为中国股市带来资金,但短期效应和出逃后的效果将使中国经济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央行的紧缩性政策已经执行了一段时间,因此这次的上调准备金率影响如此之大,很大程度上受越南危机的影响。
但作为中国的投资者,这时候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越南的危机是否就意味着我们的国家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我们的股市就一定没救了?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从中国的经济情况和越南相比,就完全可以看出不同.
越南货币危机原因和中国形势的比较
从表中可以清晰可见,越南对其高通胀反应很迟钝,没有重视,但中国政府从2007年以来一直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来调节;我们的出口一直维持增长势头,贸易持续顺差,而从越南流出的热钱很有可能再次流入中国,也从侧面看出中国经济的实力,才能够吸引热钱不选择回流西方国家,而到强大的中国经济实体来。暂不考虑政府需要对这些经济形势作出反应,普通的投资者目前要紧密监视QFII动作和社保基金的动作,原因不言自明,QFII这些国际资本大鳄善于兴风作浪,不会放弃任何一次抄底机会,而我们的股市作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再跌下去将一损俱损,社保基金善于先知先觉,一定会对形势做出反应。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