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南稀土:堵住“流失”漏洞 走出“绿色”增收路

2008年06月16日 16:44 179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稀土开采和运输实现全过程监管;稀土年开采量没有增加,三年内却实现年产值翻番;开采后的稀土矿山还是青山绿水……前不久,笔者深入采访龙南稀土业的发展情况,发现该县稀土已走出了一条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增加稀土附加值为内涵的“绿色”增收路:在消耗同量稀土的前提下,2007年产值达10.35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3.35亿元,上缴财政税费1.57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39%,是2005年的三倍多。

层层设防,堵住“流失”漏洞
  “我和同事每天上午、下午至少巡山一次,每天早上8时给甩矿机开锁,下午5时30分到6时要去上锁。巡山记录实行日报、周报、月报制度,报表对每个矿点甩矿数、运输数等情况都有详细记载。”近日,记者来到该县最大的稀土检查站——足洞检查站,看到退伍军人彭萌每天的工作内容,亲身感受了该县对稀土资源管理的规范和严密。
  为从源头上规范稀土开采和运销秩序,防止稀土税费的“跑冒滴漏”,龙南建立健全监管网络对稀土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该县打造了一支过硬的稀土监管队伍,稀土  检查站站长全部从后备干部人才库中择优挑选,检查站工作人员全部从退伍待安置军人和机关干部中挑选,每半年轮岗一次;织牢了以国土资源局矿产监察大队、县矿产品治安中心为主力的职能部门监管网络和群防群控网,使稀土违法采矿和经营活动没有立足之地;专门成立了矿业管理督查办公室,采取反时差、不打招呼、突击检查的方式对矿产品稽查大队、稀土检查站等部门依法行政、依岗履职及各矿山企业依法依规经营情况进行专门督查和协调;严把稀土开采工艺关、稀土矿块动用审批关及开采总量产品流向控制关,明确规定原地浸矿工艺为全县稀土开采唯一工艺;执行了稀土甩矿设备加锁和甩矿申报制度、企业生产台账制度、稀土产品集中存放制度、稀土产品准运制度等四项制度,对整个稀土开采运输过程全程跟踪监管。此外,该县还推行电子设备集中监控措施,监控中心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及时掌握各检查工作人员工作和矿产品出入矿区情况。

创新工艺,延长稀土产业链
  2007年2月,省发改委批准在龙南兴建全省唯一的省级稀土产业基地。龙南迅速启动了稀土产业基地建设,并依托这一平台,先后引进杭州大明荧光材料有限公司及上海和利稀土材料有限公司资金和技术,分别投资2亿元,项目设计年产2400吨三基色荧光粉、LED荧光粉等发光材料;引进了广州拓盛有色金属出口公司、全南晶环科技有限公司分别投资1亿元和6000万元兴办的稀土金属磁性材料深加工项目。至目前,该县已引进稀土冶炼分离及应用企业13家,分离加工能力达到5500吨/年,生产单一稀土产品及富集物17个,产品延伸到多种稀土金属、重稀土系列合金、三基色荧光粉、LED白光荧粉等。
  如今,该县瞄准发光材料、永磁材料、稀土合金材料等类产品的国内诸强和世界知名企业开展产业招商,2007年以来,就引进了7家稀土冶炼分离及应用企业,引进资金8亿多元。该县将稀土深加工与运用产业作为科技招商的首选项目,引来了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加盟”。同时,县财政每年还拿出稀土企业税收的2%作为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推动稀土企业进行自主创新。龙钇重稀土公司利用技术创新基金,建立研发中心,所承担的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钇基重稀土硅铁镁合金项目”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审批验收,开发出的稀土镁变质剂等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该县稀土科研项目有3项被列为国家科技火炬计划项目,有8项被列为省级火炬计划和重点攻关项目,稀土资源利用率达98%。该县引进了和利稀土冶炼有限公司研发的专利稀土分离提纯清洁化生产新工艺新技术,消除了稀土萃取过程中的氨氮污染,与原工艺相比酸碱消耗降低了600元/吨产品,稀土回收率提高了3%。2007年龙南县稀土销售收入、税费收入分别突破10亿、1亿元,比上年增长均在40%以上,稀土产品的价格也比3年前高出近10倍。

防治并举,给矿山披绿装

  矿山开采容易破坏生态,造成水土流失,环境污染。但是让人奇怪的是,龙南的稀土矿山,无论是已开采的,还是正在开采的,几乎都披着绿装。
  该县稀土局局长李竹兴介绍,这些绿色的留存,得益于该县稀土开采工艺的创新。龙南改池浸开采为原地浸矿开采新工艺,由以前的“漫山遍野”开挖变成有选择集中开采,不开挖山体,基本不破坏地形地貌和植被,做到水循环使用,基本保护了矿山原有的生态环境,还使矿区资源利用率提高了20%至30%。该县还积极设立稀土尾水点、稀土处理点,充分利用废弃稀土资源。该县龙钇重稀土材料有限公司每年处理废弃的稀土富集物5000吨,创造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
  对以前采用池浸工艺已构成危害的矿山,该县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实施综合治理。该县计划总投资2293万元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目前已投资400万元;实施土地复垦试验项目,在尾砂地上种植百喜草、狗尾草等草本植物及松木、板栗等经济林,目前,矿山恢复植被率达50%以上,形成了山顶栽树、坡面种草、沟谷植竹的立体治理格局。同时,制定并执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备用金制度,累计筹措资金1500多万元,兴建各类拦砂坝150多座,拦蓄尾砂2000多万立方米,控制流失面积32平方公里;要求矿山业主将排放的低浓度上清液进行回收处理或重新回灌新注液矿块,既解决了污染环境问题又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该县稀土矿山企业造成的水土流失、水污染减少到了历史最低限度。(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