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析:透析人民币汇率半年之变
2008年07月01日 16:47 1292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7月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即将迎来三周年纪念日。盘点近三年的汇改历程,2008年上半年是人民币汇率走势最引人关注、影响因素最复杂、各方精锐观点纷呈最多的一段时间。
“这是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最快的半年,虽然速度有时放缓,但总体步伐在加快。”中国社科院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室主任彭兴韵说。
从年初的加速升值到三四月份的放缓脚步,再到近期重回快速升值通道,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出了半年出人意料的币值“行情”。
按照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统计数据,6月27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1:6.861,较去年底已累计升值超过6%,与去年一整年的升值水平相当。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启动汇改机制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保持着小幅升值态势,2006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约3.3%。
进入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明显加速,从年初不到100天内,人民币汇率相继突破7.2、7.1关口,升值幅度约3%,4月10日一举突破7的整数关口,进入人民币汇率“6时代”。此后,升值速度有所放缓并多反复,直到进入6月份。从6月2日开始,人民币重回快速升值通道。
“从积极意义讲,人民币对美元的加速升值体现了汇改的成果,表明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和波动性在增强。”彭兴韵说。
此间多位分析人士认为,除灵活性和波动性外,主动性升值开始成为今年人民币汇率的新特点。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何帆认为,这一方面源于央行对汇率在货币体系中作用的重新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国内通胀压力,另一方面则源于人民币汇率对出口影响的重新评估。
“人民币升值的确会影响出口,但主要原因不在升值,而在外需的下降、劳动成本上升以及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据何帆解释,出口企业的成本有50%到60%是原材料成本,20%是人工成本,汇率并不是主要方面。正因如此,国内产业界对人民币升值的应对和容忍度开始增强,并成为此轮人民币升值加速的主要考量。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本轮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压力仍然来自于外界。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美联储因担忧信贷紧缩和经济衰退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并大幅降低利率,导致美元对全球主要货币出现大幅贬值,从而加大人民币被动升值压力。事实上,在这半年中,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变动并不特别显著。
由于美元在世界上固有的影响力,人民币对美元的加快升值,对外贸企业经营、产业结构调整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这半年的汇率走势,超过了我们的预想,也加大了企业生存压力。”宁波恒大针织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建范说,“2005年中国进行汇改时,业内预测人民币将升到与港币差不多,但目前汇率变动已大大超出预期。”
事实上,从去年起,珠三角、山东半岛等一些外贸企业,特别是纺织服装类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倒闭,或者转移外出。这一现象的背后,人民币升值加快使企业利润压缩被认为是其中一大原因。以2005年汇率改革前计算,至今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已超过了20%。
在许多外贸出口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艰难困境”的同时,产业结构升级大潮也在快速展开。央行调查显示,汇改之后,沿海外贸企业通过积极促进产品升级换代,一定程度上消化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大部分外贸企业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调整能力和承受能力明显高于预期。
对于今后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采访中大多数学者认为,虽然人民币对美元总体继续维持升值态势,但在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外需下降和国内经济环境变化的背景下,人民币升值的“加速态势”在下半年未必持续,人民币汇率走势将取决于多个因素的强弱而定。
基于人民币汇率改革渐进性、稳定性和可控性的原则判断,彭兴韵表示,人民币汇率不可能持续加速升值下去,而随着成本的累积效应,出口加速回落的因素会降低持续升值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加速升值还将增加市场的反转风险。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提醒说,虽然目前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保持双顺差,境外资本也仍在继续流入。人民币汇率逆转的压力同时也在快速积累,越南经济危机及其传染风险、美联储主席宣布结束降息周期的政策又在急剧加大这一压力,资本流动逆转、进而也导致人民币汇率逆转的风险。
“当前,静止地看待人民币汇率是不可取的。”彭兴韵说,“整个市场上影响供给和需求的因素很多,如果各方面条件发生变化,汇率水平也会有相应的变动。”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