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专家把脉南岭深部找矿 开辟南岭第二找矿空间

2008年07月28日 15:20 357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南岭地区有色金属、贵金属、黑金属、稀土等矿产资源丰富、潜力巨大
  ●华南地区中生代经历过两次大规模成矿动力学过程
  ●物探技术方法应从找矿体转变为找含矿地质体
  ●中国地调局将南岭成矿带作为地质找矿统一部署的试点之一
  ●2020年湖南省将完成主要成矿区带地下500-1500米资源潜力评价
  
  大厂锡多金属矿、柿竹园多金属矿、大宝山铜矿、黄沙坪铅锌矿、香花岭锡矿、瑶岗仙钨矿......这些闻名国内外的特大型—大型矿床的发现,让南岭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矿业基地。
  随着矿业开发步伐的加快,南岭地区大部分国有矿山企业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前不久,中国地调局宜昌地调中心和湖南省国土资源厅联合召开了南岭地区深部找矿研讨会,邀请地质专家们为南岭地区开辟第二找矿空间献计献策。近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调局与湖南省人民政府签订的《合作开展湖南省地质调查工作协议书》中,也将南岭成矿带作为开展地质找矿统一部署试点之一,共同推进危机矿山深边部找矿。南岭深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蓄势待发。
  南岭地区矿种丰富,资源潜力巨大
  南岭地区是我国有色金属、黑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稀土等矿产的重要产地,分布着举世瞩目的大厂锡多金属矿床、柿竹园钨锡铋钼矿床、大宝山铜多金属矿床、凡口铅锌(银)矿床。据全国累计探明矿产储量表统计,江西铜银及湖南钨铋锑位居全国首列,湖南铅汞锡、广西锡锌、江西钨铋金、广东铋铅等矿种也居全国前列。
  据宜昌地矿研究所副所长潘仲芳介绍,1999年以来,国土资源大调查相继在湘南、粤北、桂北及赣南重新开启锡多金属矿调查评价,浅表与深部都取得了找矿突破。2004年在南岭中南区段部署的11项矿产远景调查,新发现矿产地和找矿靶区50处。近年来开展的危机矿山找矿,截至2007年年底,广西南丹铜坑锌铜矿新增资源量锌173万吨、铜7万吨;湖南康家湾铅锌矿新增资源量铅锌12万吨、金3.7吨;湖南瑶岗仙钨矿新增资源量3万吨;湖南黄沙坪铅锌矿新增资源量铅锌6万吨、钨8万吨、钼3万吨、铁1800万吨;湖南宝山铅锌矿已施工的5个孔均见富矿,预期新增铅锌资源量40万吨;广东大宝山钼多金属矿新增资源量钼5万吨。这些成果充分展示出南岭地区巨大的资源潜力。
  由于特具的矿产资源优势,矿业成为南岭地区的产业支柱。湘南、赣南、广西大厂、粤北凡口已形成相当规模采、选、冶生产规模和能力,钨、锡、铋、铅锌、稀土等产量位居全国前列。
  深部找大矿,摸清成矿条件是关键矿业开发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推动地质勘查工作向深部转移。而要实现深部找矿突破,摸清成矿控矿条件至关重要。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毛景文研究员指出,华南地区中生代经历了侏罗纪、白垩纪两次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动力学过程。一次是在侏罗纪,古太平洋板块向大陆俯冲,导致一系列花岗质岩石出现在活动大陆边缘弧后北东向岩石圈伸展带,钨锡铋矿大规模出现在岩浆带与东西向古断裂的交汇部位。另一次是在白垩纪以后,由于古太平洋板块平行大陆边缘走滑,引致大陆板内发育伸展盆地和大规模铜铅锌银金锡铀成矿。
  据此,毛景文提出,斑岩铜矿应关注中酸性花岗质小岩体,尤其是高钾、高锶、低钇地球化学特点。根据矿床模型考虑可能是斑岩型—矽卡岩型—脉状金矿组合。钨锡多金属矿床应关注侏罗纪北东向花岗岩带,尤其将与东西向古深大断裂的交汇部位作为找矿远景区。对于白垩纪矿床,应首先选择白垩纪火山盆地或具有双峰式岩浆活动的地区作为找矿远景区,关注与壳源酸性花岗岩及其火山岩—次火山岩有关的锡多金属矿床、与中酸性—酸性火山岩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银矿床、在滑脱或拆离断层带中的浅成低温热液金—银矿床和密西西比型铅锌矿床。
  中国地科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王登红研究员认为,传统的矿床成因分类是根据内生、外生、变质和叠生成矿作用来区别的。但是,许多矿床并不是单一成矿作用形成的,有的矿床属于内生外成,如热泉型金矿、喷气矿床;有的属于外生内成,如洋壳俯冲重熔形成的矿床、油气矿藏等等。因此,王登红提出将矿床划分为内生内成、内生外成、外生外成、外生内成四大类,既强调成矿作用本身,也强调成矿物质的来源和成矿元素的聚集过程。比如,南岭的石英脉型黑钨矿在以往的分类中属于热液型矿床,在新分类中则归属于内生内成型,这就明确深部找矿的趋势——石英脉型的黑钨矿最深可以形成于什么样的深度。此外,湖南中部、江西南部和中部、广东中部的一些中新生代盆地中发现的盐类矿床,这些外生矿床与丰富多彩的内生矿床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内在的成因联系,对其研究将有助于开拓找矿思路。
  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戴塔根认为,同一座矿山,有可能深部与浅部是完全不同的成矿类型。如湖南的麻阳铜矿,刚被发现时为一中小型矿床,并一直被认为是单纯的沉积矿床,矿体只受地层控制。但经研究发现,地下水也参与了成矿过程,因而导致其与沉积矿床的富集规律不相同,据此找到了新的富矿体。还有广东仁化凡口铅锌矿,是一个超大型富矿。国内外许多地质学家都认为是“层、相、位”控制的层控型矿床,地表以下320米没有矿体赋存。但矿山地质工作者研究发现,该矿成矿控矿地质地球化学条件十分复杂,为“多因复成”矿床,地下320米以下特别是狮岭矿区深部应还有较大找矿远景。后经工程验证,在凡口铅锌矿深部发现了大的富矿体,其潜在经济效益达130多亿元。
  把握矿床地质特征,选择有效的勘查技术方法
  老矿山深部和各类隐伏区的探矿难度大,急需先进、高效的理论和技术方法指导深部找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探测技术相继出现。在地球物理方面,有多频激电理论与仪器、瞬变电磁法与仪器等。在地球化学找矿方面,有超低密度地球化学测量法、有机气体测量、构造地球化学找矿法、地电场法等。
  研讨会上,戴塔根指出,要取得深部找矿突破,应依据矿床的地质特征选择有效的技术方法。比如冷水江锡矿山,先后又十几家科研生产单位开展过科研和地质勘查,但效果一直不理想。中南工业大学先后试验了磁法、各种电法、化探方法等都未有新发现。戴塔根认为,有机烃气测量和构造地球化学方法可能适合于该矿区的找矿预测。
  毛景文提倡在地质找矿过程中,结合地质成矿理论和地质—地形—物性等条件,梳理出针对某些矿床类型有效的技术方法组合。毛景文指出,在华南地区,针对富硫化物矿体,可采用大比例尺土壤或水系精测+激电+磁法剖面精测;针对石英脉型钨锡矿,可采用矿田构造+矿化蚀变分带+重力技术;针对矽卡岩—云英岩型钨锡多金属矿,可采用高精度磁测+重力+ETM遥感技术;针对脉状铅锌银矿,可采用矿田构造+汞气测量+激电+ETM遥感技术。
  王登红指出,必须加大1000-3000米深度取心钻探技术的研究力度,同时开展配套的综合测量及评价技术的研究。王登红提出在
  技术方法方面应从传统化探找“晕”到现代化探找“源”,从传统物探直接找“矿体”到现代物探找“含矿地质体”。物探寻找的含矿地质体既包括矿体本身,也包括含矿地层、含矿构造、含矿岩体。这对于综合评价低品位、大吨位类型矿床,如湖南湘西式的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集合湘、赣、桂、粤勘查力量,探寻南岭深部找矿突破点
  与湖南省合作协议中,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重点围绕南岭和湘西重要成矿区带,兼顾湘中和湘东北等地区,开展1:20万区域重力测量、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远景调查等工作,以锡田地区为重点,共同推进诸广山—万洋山地区矿产资源合作勘查,探索南岭地区统一勘查部署和开展地质找矿的有效途径。以深部找矿、新区位找矿、寻找新类型矿和隐伏矿为重点,开展湘西扬子型铅锌成矿带、南岭钨锡铅锌多金属成矿带、长江中下游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等重大基础地质研究。
  在南岭深部找矿研讨会上,各省专家也根据自己省份的地质条件,纷纷提出南岭地区深部找矿的突破点。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规划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蔡新华介绍说,到2020年,湖南省将完成主要成矿区带地下500-1500米第二找矿空间的资源潜力评价,以南岭地区岩体接触带控制的深部钨锡铅锌多金属矿找矿为重点,在湘南的锡钨铅锌铜金银多金属矿、湘中的金铜铅锌锑钨矿、湘西北的铅锌矿等14个矿山开展深部勘查。
  宜昌地矿所付建明研究员指出,南岭地区锡多金属找矿应在加里东期花岗岩寻找石英脉型、变花岗岩型钨锡矿,在隐伏花岗岩分布区,特别是隐伏于泥盆纪碳酸盐岩中的燕山期成矿岩体,可能寻找到厚大矽卡岩型和变花岗岩型钨锡矿体广西地调院建议,广西南岭地区勘查工作应主攻锡石硫化物型、矽卡岩型、蚀变破碎带型锡多金属矿、岩浆熔离型镍矿、层控型和蚀变破碎带型铅锌矿以及花岗岩型铀矿。接替资源勘查主要部署在南丹县铜坑锡多金属矿、贺州龙水金矿、钟山县珊瑚钨锡矿等7个大中型危机矿山。
  江西省地调院建议,赣南地区应重点开展层控型铅锌矿找矿,并开展对蚀变破碎岩,特别是横切青白口系地层的构造破碎带和推覆构造的调研,有望发现新的隐伏矿体。寻找石炭系壶天灰岩与梓山组碎屑岩的接触界面中的层控型锰多金属矿化体。此外,在会昌、安远、寻乌等火山岩发育地区,进行锡铜多金属深部勘查。
  广东省地调院建议,广东粤北地区应以钨、锡、铜、铅、锌为主攻矿种,兼顾银、金,以沉积—改造型铜铅锌矿、蚀变花岗岩型钨矿、破碎带蚀变岩型钨锡多金属矿、矽卡岩型钨锡多金属矿为主,兼顾石英脉带型钨锡多金属矿,加速重点成矿区带的矿产勘查和找矿重大突破。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