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一:浅析高油价对有色金属的影响
2008年07月28日 18:0 2536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本网讯 (柳州华锡集团 林广材)2008年7月11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创下147.27美元/桶,相比2002年1月最高价20.30美元,上涨了625.47%,而同期的美元指数由2002年1月的最高点120.23到2008年7月11日的71.91,下跌了40.18%,有色金属的龙头产品LME电解铜三月期货价格由2002年1月的最高点1603美元/吨, 到2008年7月11日的最高价8385美元/吨,上涨了423.08%。
从2002年以来,原油期货进入了一个长期的超级牛市阶段,油价在美元持续贬值的路上,在美国以反恐的名义攻打伊拉克的炮火之中,在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伊朗核武的争论不休声中,在世界大国对朝鲜是否是恐怖国家的多方谈判均无结论之时,在罗杰斯、高盛集团分析师阿尔琼.穆尔蒂等世界顶级大师的唱多声中,一路过关斩将,上涨6倍多,金融财团和石油财团赚得金钵满体,下游厂商和消费者却是深受其累。美国次贷危机表面是金融监管出了问题,其实是美国原有的经济体系适应不了高油价的结果,中国政府采用补贴石油的办法以低于国际市场一半的价格维持低油价,确保经济持续高增长,维持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但这种非市场行为,中国能坚持多久?让全世界受益的中国补贴,中国能补得了吗?
高居不下的油价对经济的挫伤已逐步得到各国高层领导人的重视,高油价已经让越南倒下,让美国不安,让欧盟更加防备,中国能独善其身吗?
如果油价继续按世界顶级分析师所言上涨至150-200美元/桶,则美国、中国等经济大国原有的依赖低油价维持的经济体系被严重破坏,技术的进步难以冲减油价上升的成本压力,经济放缓甚致衰退会如期而至,房地产会出现价格下跌需求大减的萧条时期,对有色金属的需求减少而价格会继续下跌。如果油价在美国总统换届之后,新政府对弱势美元政策有所改变,可能会确定从伊拉克撤军的时间表,中东局势得到缓解,中国油价改革使之与市场相接近,金融财团和石油财团会从石油期货上获利了结而撤出资金,则油价下跌到每桶100美元(甚至更低)的机会还是存在的,这样会使得美国、中国等经济大国原有的依赖低油价维持的经济体系得以重新修复,全球经济会重拾增长之路,房地产也会重新复兴,对有色金属的需求增加而价格会重拾升势。
一、高油价形成的原因
1、美元贬值是油价上涨的根本原因。
美国在“9.11”之前的克林顿主政时期,采用的是强势美元策略,美元指数逐步攀升至120,当时原油期货价格与美元指数没有出现明显的负相关性。但是美国在遭遇“9.11”恐怖事件后,特别是在布什主政的2002年之后,采用包括减息在内的一揽子振兴经济计划,现在美国受次贷危机的影响也同样采用包括减息减税在内的一揽子挽救经济计划,美国早已经是“赤字”政府,美国的民众也是“赤字”民众,政府与民众均喜欢采用借贷方式来发展。同时,由于伊拉克战争与阿富汗战争,美国为此负出沉重的代价(每月开支120亿美元,总共已开支6000多亿美元),巨额支出,势必大量举债(向发展中国家发行大量国债),多印美元,美元大幅贬值,一方面会减轻其国债的返还,另一方面可以为其难堪的经济困境作最后的赌注,妄想让发展中国家(如中国等)为美国的巨额开支买单。布什政府在弱势美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长期下去,美元的国际通货地位也会受到影响,积重难返,美元甚至会退出国际通货并不是危言耸听,所以美元贬值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问题。
原油期货价格就是在美国对伊开战后,在美元贬值的路上,由石油资本、金融资本以及对冲基金等金融大鹗把油价一步步推向新高。
2、近年来强劲的经济增长,刚性的石油需求增长迅猛,这是油价上涨的原动力。
全球经济周期直接影响需求,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之前,全球经济逐渐复苏,美国经济尽管有许多不如意,但保持着较快速度增长。特别是具有人口众多的被称之为“金砖四国”的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近年来经济在高速增长,亚州经济的高速增长会平衡美国及欧洲经济的不足,到目前为止世界经济总的趋势还是向上的。特别是中国近年来GDP一直保持着近两位数的增长,经济高速增长促进货运市场增长迅猛,航空运输量也大幅增加,特别是具有13亿人口,近4亿个家庭的中国正处在普及家庭汽车时代,日益增长的汽车会大幅增加成品油的需求量,从而推高了石油的价格。(待续)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