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资改革锁定五大核心
2008年08月19日 16:1 853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近日,记者从多个渠道获悉,上海国资企业改革重组关键“指南”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已于日前在上海市国资委内部讨论通过,并已提交上海市委常委会审议,不日将出台。
毫无疑问,这是近三年来,上海国资领域出台的份量最重的文件。《指导意见》将统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上海国资改革。
上海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杨国雄在7月初的内部讲话中曾指出,国资委机关各处室要逐条对照即将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若干意见》,提出下半年工作重点,今后三年、五年改革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常年参与上海国资改革,并参与《指导意见》起草的上海市社科院教授杨建文则表示,这份《指导意见》着眼点在“十二五”期间上海发展的原动力问题。
记者从多位参与制定、征求意见人士处获悉,《指导意见》的核心有五块内容:强调开放性重组、强调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强调健全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强调加强国资监管透明度以及强调中小企业改革重组。
“但现在只是原则性的指导思路,意见中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改革做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上述人士表示。
三年之后再上路
上海的国资改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截至2007年底,上海地方国有资产总量达到9600亿元,这个数字占全国国资总量12万亿的近1/10,上海地方国有经济可实现GDP约3000亿元,上海国有资产总量占全市总量的50%以上。作为国资第一“重镇”的上海,其改革思路牵动了全国的目光。
事实上,在2002年至2005年间,上海的国资改革一直走在全国的最前列,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的讨论。
2003年4月,上海四大国有商业集团重组聚合,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航母——百联集团,随后锦江、新亚集团合并成锦江国际集团,2004年,农工商集团引入5家国有战略投资者,进行国有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2004年初,上海电气集团,引入民营战略投资者,赴香港上市……
当时,上海国资改革的独特路径被业内称为“上海模式”,其精髓在于,重组,然后上市。
“当时全国许多地方是一卖了之,而上海则反其道而行之,大的国企抓住抓牢,推动国有资本在大的国资间流动重组,然后再利用其靠近资本市场的优势,上市,从而体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曾主管上海市国资委改革的权威官员表示。
在这种思路下,百联合并,农工商上市、上海电气重组上市都是典型代表。
然而,在2006年8月之后,这种思路也曾遭到“质疑”。有声音认为——上海国资是大而不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百联集团,合并后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下降。
“百联,电气的情况类似,合并后并未减少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效率,体现出大的优势,好比一团散沙,捏在一起,手一松,还是一团散沙。”某大型国有集团高级主管表示。
在此之后,上海国资进入了连续沉寂期,2006、2007年上海国资几无大动作。
“现在看来,当时受到一些环境和人事上的影响,沉寂的两年有点可惜。”国资委内部官员表示。
事实上这两年,正是股权分置改革火热,资本市场风生水起的阶段。诸多地方国资借此机会完成了股权激励等改革。
“遗憾在于上海股权激励未完成,国企领导人下一步动力不足,而且配送股较少,股价不活跃。”海通证券研究所研究员认为。
但是,这也为下一轮改革,留下了空间。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