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做好国际经济低迷下去的最坏准备
2008年09月17日 9:24 1037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在昨天省政府召开的省长与专家座谈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等8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围绕“广东改革开放30年经验总结及未来发展建议”这一主题向省长建言献策。在座谈会召开前,本报记者也专门赴北京采访了部分专家,就相关话题对他们进行了深入的访谈。本报特辟两个专版撷录专家们接受采访和昨日发言的部分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省长问计
用历史眼光把脉以前瞻视角开方
广东不仅是经济开放的一方热土,更是思想解放的一方沃土。
广东不仅为一个地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实践样板。
黄华华省长在昨天举行的省长与专家座谈会上致辞时,对为什么将今年座谈会的主题定为“广东改革开放30年经验总结及未来发展建议”作了说明,下面是黄华华致辞的摘要: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试验田,肩负着先行先试的重大使命,对广东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历程进行认真的历史回顾和科学总结,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把今年座谈会的主题定为“广东改革开放30年经验总结及未来发展建议”。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和先行地,一直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垂爱,改革开放以来的多次理论创新和重要战略思想发端都源于广东。广东不仅是经济开放的一方热土,更是思想解放的一方沃土,思想解放成就了经济开放,经济开放又推动了思想更加解放。30年来,广东从创建经济特区起步,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开路,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开放促发展,率先推进市场化改革,勇敢地从计划经济体制的禁锢中“杀出一条血路来”,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有力抗击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超百年不遇的大灾,率先实践科学发展观,完成了从经济落后的农业省向全国第一经济大省的跨越,创造了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广东的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她不仅为一个地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实践样板;她雄辩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和强大动力,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广东要实现科学发展,仍有不少难题亟需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仍然存在,比如国际竞争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区域、城乡发展差距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等。因此,广东要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成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为此,我们邀请各位专家学者前来为广东发展把脉开方、排忧解难、献计献策。我们诚挚希望各位专家能够以历史的眼光,就广东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发展战略进行反思、总结和评价;以前瞻的视角,就广东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各项改革,推进更大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调城乡区域发展、推进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应破解哪些大难题、采取怎样的思路和策略、实施什么样的对策和措施。
专家献计
传统模式难以为继,寻找新的“广东道路”
应确立新农村建设、城市化、创新与产业升级、中小企业发展“四位一体”的新战略。
建议农村土地特别是农村集体的建设用地可直接进入交易市场,促使目前正在走下坡路的产业的土地资源的再配置。
对广东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2007年广东省人均GDP4360美元,如果按照汇率折算,为第一次现代化标准6500美元的65%。从产业结构来看,2007年广东第一产业比重为5%,第二产业为52%,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
周天勇指出,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广东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广东传统发展道路带来的,而广东传统发展道路可归结为两大特点:一是要素外来与产品外向的外源要素推动和出口市场拉动的发展模式,二是能变通的体制机制。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年来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人民币升值、中部地区和越南等的竞争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不能继续走下去了,广东在发展模式和体制机制上都将面临新的道路的选择。
广东新的发展道路是什么样子的呢?周天勇的答案是:发展模式由外源发展模式向内源与外源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转变,并确立新农村建设、城市化、创新与产业升级、中小企业发展“四位一体”的新战略,同时配套推进金融、土地、财政、政府管理制度等体制改革。
对于“四位一体”新战略的内在演化逻辑,周天勇是这样解释的: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战略目标是要解决就业与生产结构与分配结构二者之间的严重偏离,数据表明:2007年,广东第一产业占三次产业的比重为5%,而农业就业比例却仍然高达27%,要解决这种结构性偏离,最重要的途径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使富余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但实践证明:单兵推进新农村建设将收效不大,必须同步推动城市化建设,将二者对接好。与此同时,要通过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鼓励创新及产业升级来吸纳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这就是“四位一体”战略的真谛所在。
相应地,为保证“四位一体”战略的顺利推行,必须配套推进金融、土地、财政、政府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要进行金融体制的创新,发展中小银行、农村小银行来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在农村,农村土地特别是农村集体的建设用地,应当可以直接进入交易市场,建立土地交易中心,政府只征土地交易增值税、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促使目前正在走下坡路的产业的土地资源的再配置。在社保体制改革方面,地方的社保、医保、低保要在县这一级从条条分割整合到一起,以结束人口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钟摆式流动。在政府管理上,要着力建设地区软实力,推动地方政府向服务型和社会管理型转型。
专家献计
广东新跃升:从外向型经济到开放型经济
“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与以往所说的外向型经济相比有什么本质区别?”省长黄华华向专家的提问点中了广东经济转型正在思考的问题。对此,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副局长白津夫教授用比较通俗的说法解释:外向型经济以引进外资为特点,开放型经济体系以内外融合为特征。
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是广东发展新的转折点
“从外向型经济发展到开放型经济,表明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也表明广东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白津夫直言。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广东是通过开放发展起来的,开放是广东的最大优势,未来发展必须始终做好开放这篇大文章。因此,广东未来发展战略必须紧紧围绕扩大开放这个主题,以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来统领发展全局。
广东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应该是怎么样的?白津夫指出,广东要建立完善以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为内涵的开放经济体系,更加紧密地把广东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体系联系在一起,在更广领域配置资源、组织市场,全面提升广东经济发展的国际化水平。
把粤港澳打造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增长中心
在近期深入调研深圳、东莞等地方以后,白津夫给珠三角勾勒了一幅开放合作区域新格局。他说,完善广东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战略要点,是以粤港澳区域合作作为平台,采取“一体两翼”的推进战略,加快区域融合进程,把粤港澳打造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增长中心。
所谓“一体两翼”,是指以广佛城市圈为主体,以深圳—东莞和珠海—中山为两翼,双轮驱动和整体发动相结合。
对于如何完善广东开放型经济体系,白津夫认为要分“两步走”。第一步要以推动跨境整合资源为重点,全面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深化粤港澳合作;第二步,在第一步基础上,建成若干国际性的发展中心,比如国际金融商务中心、国际航运服务中心、产业创新中心。
“通过两步走,促进深港建成世界级国际大都市,建成世界性的粤港澳都市圈,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增长中心,2012年粤港澳成长为新的国际增长中心,不是空想。”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也是契机
在白津夫看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也是广东经济发展的契机。“广东经济发展到了关键点上,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实现三‘转’:同步推进产业转移、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
对于如何加快产业转移,白津夫说,要通过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双向的,”白津夫认为,一方面广东要主动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加快产业提升;另一方面,要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为契机推动要素流动重组和资源整合,把传统企业向外转移。
白津夫认为广东的产业转移首先应该是鼓励珠三角企业向省内山区和东西两翼转移,因为“这是成本最小化、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转移”。企业定向转移、城市“结对转移”,也被认为有助于减少企业转移的盲目性,有利于维持专业化的集群优势。
对于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白津夫着重提出,要促进由加工制造向创新创造转变,以产业结构升级为重点,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我国加工贸易挣的还是辛苦钱,如电子加工利润只有5%-6%,但若引入销售部分,利润就将增加10%-15%。”
白津夫指出,只是加快产业转移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不够,广东还应该加快推动经济转型。“一是促进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二是促进‘管理型经济’向‘创业型经济’转变。三是促进‘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专家献计
当参与国际竞争的排头兵
“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承担起了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先行一步’的历史重任,走出了一条不断开放创新,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开放促发展的成功之路,创造了发展的奇迹。在新一轮的开放、改革和发展中广东依然拥有诸多优势,必将大有作为。”在昨天的省长与专家座谈会上,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克明如是说。
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开放促发展
30年前,与广东一起推动中国改革进程的地区并不算少,但为何广东能始终处于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呢?对此,吴克明认为,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广东的改革是以开放为先导的,在向国际开放的同时,推动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开放促发展的成功之路。从率先创办经济特区到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全部实行沿海开放区政策到泛珠三角概念的推出再到以率先实施CEPA为重点的服务业开放和区域性联动开放,可以说,广东的对外开放效应已逐步放大并逐步向纵深推进。
从“世界加工厂”转向“资源整合型”对外开放
对于广东未来的发展,吴克明非常乐观。他表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世界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加剧,拥有成功经验的广东必然、也完全有能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继续充当中国面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融入全球化的排头兵。
从国内的形势来看,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外向型经济取得长足进步。当前,我国更是处于开放创新的关键时期,从单向对外开放向双向对外开放转变;从强调对外开放向强调对内对外开放并重转变;从注重对外开放的规模向注重对外开放的质量转变;从“世界加工厂”向“资源整合型”对外开放转变,迫切需要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这些都为广东的开放创新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对内开放要不求所在,但求所得
对于广东未来应该如何继续开放创新,继续充当中国面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融入全球化的排头兵。吴克明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
从区域合作来讲,他认为,广东应该深入贯彻实施CEPA,推进粤港澳一体化,打造对外开放新优势。他表示,广东应该充分运用大珠三角的概念,扩大广东经济的合作范围与辐射能力,为广东经济开拓更为宽广的腹地。与此同时,广东还应该注重开拓国内市场,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全面合作,形成对内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吴克明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一系列刺激内需政策的出台,国内市场将越来越庞大,投资机会也将越来越多,广东不能错失这一机遇。要从过去强调“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观念进一步更新为“不求所在,但求所得”的新理念。
专家献计
像广货“北伐”般开发内需
“广东应该把当年打内销市场的激情再度点燃。”昨天,来穗参加省长与专家座谈会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其仁教授,和在座一起回忆起当年广货“北伐”的辉煌与勇气。
全球经济波动加大带来严峻挑战
“现在的经济形势有了一股‘逼’的力量,趁势而为,可以奠定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更扎实的基础。”
“不管过去多成功,旧的发展方式不值得再提倡了。调整不可避免。”周其仁的观点是,中国、广东这么高的对外依存度,不考虑换招式不行。
“中国在过去抓住了全球化推进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了全球的资本、技术和市场需求发展了自己。问题是全球经济大势有变化。”周其仁提醒省长们,高度外向的中国,遇到全球市场首先是欧美日本经济下行风险的上升,首当其冲会受影响。这是未来还将持续的一个挑战。
“到底还需要多少时间,欧美日本的经济才能缓转回来?我认为,没有谁完全知道,我们要做好两手准备,希望它好起来,但是要做好国际经济形势低迷下去的最坏准备。”
要争取在危机中找契机
全球经济陷入调整周期是挑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应对之策。要争取在危机中找契机,是周其仁给广东决策者应对全球经济调整的招。
他认为,中国有条件争取把自己的事情办好。首先是中国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和内需潜力,这是全世界都羡慕的。此外,供给方面潜力也很巨大。
周其仁指出,广东的供给潜力通过观察现实经济生活中这里那里的“瓶颈”就不难发现。比如很多地方供电不足,难道不代表增长的潜力?广东的东莞,受国际市场的影响相对比较严重,一些中小企业关闭或歇业,但供电还是不足,开门的工厂每周还是只能开三停四,在没有供电的日子里,还要靠小柴油机发电。这些工厂,还有订单,成本虽然升得很急,但还可以撑下去,只要供电增加,产出就可以增长。这样看,在管住货币的前提下,恰当调整比价关系、松动价格干预的范围和强度,也可以释放经济增长的潜力。
周其仁还提醒道,中国幅员辽阔,地方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个特点里面也隐藏着增长的潜力,比如大量的产业转移,还是发生在国内,将带动国内投资的增长。
政府应向企业发出开拓内需的强烈信号
怎么争取在危机中找到发展的契机?周其仁的看法是,关键是要大力开发巨大的国内市场,包括本省市场。“这波调整非常大,但是如果认清形势,把当年开发内需的激情重燃起来,广东大有可为。”
“我不相信广东企业家只会做外销。”周其仁直言,正是广东企业家们抓住了鼓励外销的政策信息,才把外销搞得那么红红火火。他反过来提醒在座所有人,广东最早其实还是靠内需起家的,“那时候叫‘经济北伐’,广东最早的成功就是那轮‘北伐’。”
据此,周其仁相信,广东的决策者要从观念上摆脱高度外向依存,在不放弃外向同时,实施外向、内向并举,“现在要把开拓内需的信息提出,广东企业家一样有能力抓住机会。”
周其仁强调,广东一定要看到未来五到十年的大势,及时鼓励企业开发中国本土市场。
周其仁认为内销大有可为的首要理由就是中国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和内需潜力。“这是全世界都羡慕的。”由于人口数量全球第一,加上近年收入增长很快,因此中国的国内市场扩展很强劲,今年以来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了23%,去掉通胀的影响,还有15%以上的高增长,是全球哪里也不容易看到的现象。
“国内需求是中国自己的经济政策直接可以起作用的。”周其仁建议,特别是通过国民收入大分配政策的调整,增加居民家庭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还能释放非常可观的国内消费市场的增量。“如果国内市场有较大的扩展,这些年为外需服务的制造业,转向对内将大有用武之地;中国的服务业更是方兴未艾,有做不完的生意。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