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报告建议:中国应转向重金融重实体

2008年09月22日 9:38 94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针对当前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及全球经济衰退,9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召开2008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论坛,并发布《全球利益调整中的中国宏观金融风险》研究报告,报告认为,金融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利益调整的主渠道,为应对此轮调整的冲击,我国必须抛弃传统的“重实体、轻金融”发展思路,转而采用“重金融、重实体”的双重发展战略。
  报告执行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王晋斌教授将当前经济形势归纳为3个基本特征:一是全球经济进入了周期性的经济下行区间,而是出现了全球性的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上涨和波动以及通货膨胀压力,三是中心国家的金融危机风波蔓延和美国经济外部不平衡的持续调整。他认为,在全球地增长和高通胀背景下,对于与中心国家经济利益调整想对应的外围国家来说,除了次贷危机中投资存量的直接损失外,经济调整的成本也不容忽视。
  美国财政部7000亿美元救援提案引发经济独裁担忧 中资行持雷曼资产7.2亿
  就中国经济而言,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进口“价格损耗”和美元贬值等因素带来的“估值效益”,会使得我国外汇储备的实际购买力大幅度缩水;而美元贬值引起的大量资本流入,对我国汇率价格和其他资产价格的波动亦造成潜在压力;大宗商品价格的急剧上涨与剧烈波动,会对我国资源密集型工业企业,尤其是加工制造业企业的利润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此外,外部需求下降与贸易条件向不利方向发展,也会直接恶化出口企业的资产负债表。
  王晋斌认为,所有这些冲击,都会危及银行系统的信贷资产质量,进而危及中国宏观金融的稳定性。他表示,这意味着必须在短期求稳的前提下,加快金融与经济改革,以应对次论调整带来的中长期冲击。也就是说,必须实施金融大发展的战略,由先前的“重实体、轻金融”向“重金融、重实体”转变。
  具体建议方面,王晋斌的报告提出,在国际金融市场不可能完全放开的条件下,要利用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实施中国金融局部“大推进”战略,建议香港深圳金融一体化发展,加快发展香港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或者在内地发展“金融特区”等。与此同时,还要明确加工制造业仍是推动我国经济与就业增长的重要部门,必须加大金融资本月产业资本的组合,促进加工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加快非贸易部门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的不平衡等。
  附:中国人民大学《全球利益调整中的中国宏观金融风险》研究报告建议全文
  1,重新审视已有的金融“渐进”开放战略。传统的按照产品渠道开放的金融“渐进”开放战略已走到了极限,必须用区域金融“大推进”战略替代原有的金融产品“渐进”开放战略,以形成局部经济体中市场化的金融资产价格,来为整个经济体提供可用的参照系。其具体办法:一个是实行“港深”金融一体化发展战略,在香港和深圳之间可允许人民币和港币的自由兑换。另一个是加快发展香港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第三个,为了扩大“港深”一体化对内地金融市场和经济的辐射作用,应在内地发展“金融特区”。
  2,重新定位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以“硬堵”的方式来割断国内外资本市场的联系将不复存在。重要的是加强深深监管,对现有的各种资本流动渠道进行调查和梳理的基础上,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对经常项与资本项下的各种资本流动渠道进行有选择的事后认可、调整和再管制。同时,要把握时机加速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充分利用即将营业的香港商品期货交易所,大力培养企业利用金融工具管理风险的能力。
  3,要进一步使用国家主权资金参与和稳定国际金融市场,并通过区域性的货币合作,增加中国经济对目前依赖美元货币体系冲击的弹性。
  4,宏观政策要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要使用“金融政策+其他政策”的组合方式以防止金融资产价格大幅度波动的风险。对于股票市场,要防止价格进一步过度下跌;对于房地产市场,在投资增长与销售降低并存的环境下,要密切关注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状况。
  5,外部需求下降是挑战也是机遇。应通过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进一步融合,整合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以降低外部需求放缓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压力。与此痛死,依靠中国经济的纵深性,通过相关的产业政策,来帮助企业消化成本的上升,并达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
  6,继续推进价格体制改革和限制产能等措施,以降低对大宗产品的国际需求,减缓需求因素对大宗产品价格上涨的拉力,同时也迫使资源密集型企业通过技术进步降低能耗,达到促进产业升级和降低产能过剩的双重目的。
  7,加强国际合作,稳定原油来源。应该着力与伊朗、尼日利亚、沙特阿拉伯等石油供应国建立起长期的稳定关系,使石油的进口价格能够独立于受英美金融力量和是有卡特尔控制的期货交易价格,降低油价波动的风险。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