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库存达高位 隐性库存数倍于公开数据

2008年11月20日 17:0 239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上海期货交易所近期公布的库存数据显示,铝、锌等品种的库存已达到了10年以来的高位。然而业内人士表示,有色金属的积压状况要远比交易所报告的情况严重,部分品种甚至较交易所报告库存多出3倍以上。
  
  据广州日报11月20日消息  由于国内制造业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打压下开工率不断走低,而国际市场价格低于国内价格,使得出口贸易条件恶化,国内有色金属消费状况日益恶化。上海期交所公布的库存数据显示,铝、锌等品种库存已达到10年以来的高位。不过业内人士表示,有色金属的积压状况要远比交易所报告的情况严重,在产业链各个环节中积累的数量极为巨大,部分品种甚至较交易所报告库存多出3倍以上,成为金属价格连续下跌的主要打压力量。
 

原铝隐性库存或4倍于显性库存
  自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国内各大有色金属交易市场向上海期货交易所报告的金属库存就大面积增加,显示消费状况正迅速恶化。根据上海期货交易所公布的库存数据,除了金属铜外,其余品种的库存全部较年初有了明显增加。
  截至目前,国内金属铝的显性库存为19.9万吨,金属锌为7.2万吨,金属铜为2.15万吨,其中金属铝库存为年初的2倍左右,而金属锌的库存也比年初多出了60%。
  业内人士表示,国内有色金属的库存积压状况远比交易所数据所显示的要严重得多。“除了交易所外,上游的生产商、中间的贸易商以及下游的制造业厂商都有大量的金属库存,构成了交易所报告库存之外的隐性库存,这些库存的总量比公开的数据要多得多。”中国国际期货金属事业部经理林煜辉向记者表示,“最主要的都集中在上游的生产和冶炼商手中,产量大,下游需求又少。”
  据林煜辉介绍,具体到品种而言,最主要集中在金属铝和金属锌上,金属铝最主要的库存持有者是中国铝业(601600,股吧),而金属锌的库存则分散在各大生产商的仓库中。
  中铝公司此前向媒体表示,其库存始终保持在15~20天的安全库存量的范围内,上半年中铝对外销售量134万吨,平均每天销售量达到0.74万吨,据此测算,若库存能满足20天的销售,则该公司库存将达到15万吨,而中铝销售量占全国总消费量的22%,这就意味着如果各大公司均保持了同样的库存比例,那么全国原铝的总隐性库存将达到74万吨。事实上,市场一直传言国内原铝隐性库存水平已达到80万吨,如果中铝下半年销售弱于上半年,则库存很有可能超过80万吨,几乎是显性库存的4倍。
  而林煜辉表示,由于金属锌的库存较为分散,各个厂家均不会公布自己的库存数据,因此金属锌的隐性库存大小便很难估计。
 

下游厂商库存无增加趋势
  下游制造厂商中的库存水平则没有增加的趋势。“现在价格跌得这么厉害,企业订单又少,没有哪个企业敢囤货。”广东南储金属交易市场的许坦炜告诉记者,在广东以铝、锌为主要原材料的中小企业中,开工率已经从往年的接近100%下降至五成左右,因此同样大小的库存量在企业内的消耗时间从原先的三四天延长至一周左右。
  “巨额的运输成本往往要求企业一次性购买足够数额的原材料,所以下游企业虽然消耗量减少了,但库存总量并没有多大变化。”许坦炜表示。
  业内人士预计,按中国上半年600多万吨的铝消费量计算,下游厂商3天的库存量所积累的库存总量最多在10万吨左右。
 

连锁反应
  明年显性库存或激增

  随着金属反弹日期的一再推延,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巨量的隐性库存将会在明年逐渐暴露出来。
  “由于今年年底至明年年初这段时期是消费淡季,同时各方现金紧张,因而库存增加的趋势仍将存在,过去的隐性库存会以显性的形式出现,到明年3月库存可能达到40万吨!” 苏物期货投资研究部吉明认为。
  中原期货有色金属分析师杨瑞华表示,市场在前期上涨中,部分贸易商为了推高期价,开始在市场上大量买入现货铜,把这部分显性库存变成了隐性库存,增加了人们对市场需求旺盛的预期,不断买入多单,推高了期货价格,“但在今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部分库存导致了贸易商利润减少,甚至危及到了成本,在这种环境下,贸易商将会选择重新把这部分库存释放到现货市场上来缓解利润下滑的局面。”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